#74 演算法從零開始
#73 Coding面試 LeetCode#14 Longest Common Prefix
這一題在 LeetCode 的難易度分類屬於簡單級,題目的意思是你會得到一個 string array,然後你得從這個 string array 裡面找到最長從頭開始的共同子字串.在題目裡有給了簡單的範例,例如 Input: ["flower","flow","flight"] , 則答案就是 "fl".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子字串,就直接回傳空字串.同時題目也告訴你,input 字串只有 a 到 z 之間的小寫字母,不會有其他的符號,這個條件大大降低了答案的難易度,因為可以少一些大小寫辦別或特殊字元或文化上的處理.
解法的邏輯也相對單純.找出最短長度的字串,以它為基礎,然後去比對每一字串從頭開始的字母,以此類推做到有一個字母是不符合條件或是最短長度已經到達.
參考的程式碼如下:
這解法的時間複雜度是 O(n2),空間複雜度是 O(n).也許有更快速的解法等待你的尋找.
Help it helps,
#72 一秒38萬個交易的故事 - 資料庫引擎篇
這句話是去年阿里巴巴在雙十一的購物節活動後,阿里巴巴的大老闆馬雲所講的.他用總交易數量除以總交易時間,得到一個值就是阿里巴巴的系統在購物節活動時能處理一秒三十八萬筆交易.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也證明了阿里巴巴的工程團隊能得到這樣的水準.其實這樣的水準,既便是連 Amazon 也不見得能有這機會達成,畢竟以美國的人口數和使用量,要一秒鐘達成三十八萬交易數量,似乎蠻難的.中國有更龐大的人口再加上雙十一購物節的熱潮,自然而然能在短時間內形成非常高的使用量.反觀台灣呢 ? 若我記憶正確的話,高鐵訂購系統曾因大家搶票而掛了,江蕙退隱歌壇演唱會的訂票系統也曾發生這樣的事.想想台灣人口才多少人,瞬間能產生的使用量一定遠遠不如阿里巴巴遇到的情況,但很可惜系統掛掉的事情仍是發生了.可能的原因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工程人員無法勝任工作,另一種原因是電腦資源不足.不論是那一種原因所產生的結果都是會令人產生負面的印象.
一個能處理一秒三十八萬筆交易的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每個部份都有許多故事可以講,接下來的內容只討論一些與資料庫引擎有關的內容.在網路上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談到阿里巴巴的資料庫交易系統裡為效能改進所做的一些事情,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預先建立訂單資料.以資料庫引擎的角度來看,預先建立訂單資料等於把所需要的 page 先建立完成,因此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不會有 page split 的事情產生.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 http://www.woolycsnote.tw/2015/07/19-page.html
- http://www.woolycsnote.tw/2015/08/21.html
- http://www.woolycsnote.tw/2015/08/22-page-3.html
- http://www.woolycsnote.tw/2016/04/45-page-fill-factor.html
除此之外,把 foreign key 拿掉也是件對效能有幫助的事情.因為把 foreign key 拿掉就等於讓資料庫引擎不用去檢查 foreign key 對應 primary key 的正確性,也就是讓資料庫引擎少做事情.但這樣做有某種程度的風險,請記得要搭配一些必要的配套措施.這方面的內容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http://www.woolycsnote.tw/2015/04/7-foreign-key.html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常用的技巧是將 database schema 做 de-normalization 的處理.如果你的程式需要做很多的 table join 時,你得好好考慮 de-normalization 這件事.平常使用量不高時,table join 也許不會造成你太大的影響,一旦使用量一高時,table join 將是個高成本的動作.所以在特別的情況下,將資料做 de-normalization 減少 table join 這能讓資料庫引擎少做許多事情.這方面的內容請參考之前的文章
- http://www.woolycsnote.tw/2018/03/68-table-join.html
- http://www.woolycsnote.tw/2018/04/69-table-join.html
如果為了特別的目的而需要讓資料庫引擎少做一些事情以讓它達到最大效能的運行情況,都需要進行一些特別處理,上面所講的都是不錯的特別處理,可以有效讓資料庫引擎少做一些事讓它達到盡可能好的運行效能.當然可行的方法不只是這些,還有許多其他從資料角度或硬體角度來思考的方法.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明白在做這些特別處理的事情時背後所用的原理 (原因) 是什麼,讓你有足夠強大的理由相信這樣做的確是有幫助的,這也是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Hope it helps,
#71 資料庫引擎 - Deadlock 偵測 (Wait-For graph)
之前文章曾提過 deadlock 的發生,這在關聯式資料庫裡算是件平常可見的事情.之前曾提過當 deadlock 發生時,資料庫引擎可利用 wait-for graph 來偵測 deadlock 的發生.這篇文章將說明什麼是 wait-for graph.
Wait-for graph 是一個簡單的圖形,是一個有方向的圖形 (directed graph),也就是它圖形上的邊具有方向性,這裡的方向性用來代表是那一個交易等待那一個交易.如下圖:
上圖的 S(A) 代表某個交易要對 A 物件取得 shared lock,R(A) 代表某交易要對 A 物件進行 read 動作,X(B) 代表某交易要對 B 物件取得 exclusive lock,W(B) 代表某交易要對 B 物件進行 write 動作.在進行 read 動作之前必須取得 shared lock,在進行 write 動作之前必須取得 exclusive lock.
從上圖可得知,T1 等待 T2,因為 T2 正在寫入 B 物件.所以在 wait-for graph 上就會有一個邊從 T1 指向 T2,用來代表 T1 等待 T2.再來, T2 等待 T3 因為 T2 想要寫入 C 物件,但 T3 先對 C 物件進行 read 動作.T3 等待 T1,因為 T3 想對 A 物件進行寫入動作,但在這之前 T1 對 A 物件進行讀取動作.因此就變成了 T1 等待 T2, T2 等待 T3, T3 等待 T1 的情況.這個情況將使得 wait-for graph 會形成一個 cyclic graph ,意思就是圖形裡點的某個點走到其他點上後有可能再走回到原來出發的點,這便形成了一個 cycle.
資料庫引擎在這個 wait-for graph 上來辦別是否有 cycle.如果有,這表示 deadlock 發生了.此時資料庫引擎便得採用設計好的規則來決定該如何解決 deadlock.解決的方法就是讓 wait-for graph 不會有 cycle 的現象.理論上,只要在 cycle 的路徑上把某一個 transaction 刪除即可.通常來說,資料庫引擎會刪除 "年輕" 的 transaction,"年輕" 是用 transaction 啟動時間來決定,因為基本上來說年輕的 transaction 已做過的動作可能比較少,所以刪除他們再重新啟動後比較省點讀取和寫入資料成本.
Wait-for graph 的應用其實蠻廣泛,在資料庫系統或一般的作業系統都會用到它來描述物件之間的關係.甚至在程式開發工具裡,元件之間參考的關係也可以用 wait-for graph 來呈現.當 A 元件參考 B 元件,B 元件參考 C 元件,C 元件再參考 A 元件,這情況將不允許發生,因為在 wait-for graph 裡將會有一個 cycle.
Hope it helps,
#70 Coding面試 - LeetCode #5 Longest Palindromic Substring
這一題與之前曾提過的試驗字串是否為 Palindromic 的題目蠻雷同的.如果搭配 Palindromic 字串的檢驗法用在這題上,可能的解法如下:
從上面的程式碼你可以看到是將所有可能的子字串從大到小的長度逐一檢查是否為 Palindromic.因為題目是要找最長的 Palindromic,所以子字串長度才會從大到小.上述寫法的空間複雜度是 O(1),但時間複雜度卻是 O(n3) ,主要因為有三個迴圈與字串長度是有關係的.雖然上述的寫法可以在合格的時間內通過 LeetCode 的 test cases,但若你提了這樣的 solution,面試官很有可能會再問你在空間複雜度上還有進步的空間.
如果你從第一篇文章看到現在的話,你應該可以發現我在許多文章都提過不少次 "加速" 的方法.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用空間換時間.以這題目而言,如果有機會將時間複雜度往下降的話,較簡單做法便是增加空間複雜度,也就是用空間換時間的做法.以這一題來說,要如何用空間換時間呢 ? 簡單的思考是從 "重複" 的動作開始想.在這題中,什麼是重複的呢 ? 大字串往小字串開始找子字串比對時,這便是一堆重覆的過程.當大的字串逐一比對若沒能成功時,便會將字串縮短一個字,然後再逐一比對.在這裡你就可以發現大字串的比對動作和短一個字的字串比對動作有許多是重複的比對.如果可以將這些比對動作的結果先跑起來並且儲存著,而之後大字串要進行比對時,就不用真的地比對,而是到儲存結果的地方將結果讀出來就知道比對是成功還是失敗.當大字串縮短變小字串時,比對結果也是從 "查表" 而得,而不需要真的地進行比對.因此,這個題目比較好的做法如下:
以上這做法的時間複雜度是 O(n2),成功地下降了,同時空間複複度也上升變成 O(n2).這種 "查表" 的方法就是演算法裡所謂的 dynamic programming,如果你沒念過演算法的話,基本上很難寫出 dynamic programming 的方法.這需要一點時間的學習和試驗.未來的文章寫到演算法時,再來解釋多一點.
#69 資料庫引擎 Table Join 的運行方式 - 下集
聽到 hash join 的名字就不難想像這是跟 hash function 有關的處理方式.假設有兩個表格 R 和 S ,其中 R 的資料量比較小,並且也假設電腦的記憶體足夠大能讀入它.此時,可以將 R 一次全部讀入記憶體中,然後對 R 裡面的每一筆資料進行 hash 運算,完成後會得到一個 hash table.另外,假設 S 表格的資料量過大而無法一次全部讀入到記憶體,因此必須分批來處理,所以就一批一批地讀入到記憶體,每一批被讀進來後,就將這一些的資料進行同樣的 hash 運算就能知道是否有符合條件的資料在 hash table 裡面.如果有符合,便將結果暫存到 output page 裡.S 表格資料分批完成之後,就將 output page 回傳給使用者.整個邏輯就像下列的 code
假設 R 表格有 m pages, S 表格有 n pages,上面的動作可以看到 R 和 S 的 page 讀入到記憶體的次數只有 m+n 次,並且迴圈裡的動作是 hash function 的計算和尋找,他們是 O(1),因為跟 R, S 的資料量大小無關.因此整個運作的過程蠻快的.可惜世界不會如此美好,大部份的情況是 R 和 S 往往都遠大於記憶體大小,因此無法將較小的表格一次讀入到記憶體去,於是要再想出其他的方法.有一個不錯的方法叫 Grace Hash Join,它採取兩階段的方式,先對 R, S 的每一筆資料用一個 hash function 做分類,假設分類成 k buckets, 然後再到每個 bucket 裡面再用另一個 hash function 做分類以快速比對資料.整個邏輯如下:
前面用 hash function A 進行 partition 時,其結果是寫入在硬碟中,這稱之為 partition phase.如下圖:
接下來將每個 bucket 依序地讀入到記憶體中來尋找符合條件的資料,這稱之為 probe phase,如下圖:
假設 R , S 分別有 m, n pages,在 partition phase 中,R 所有的 pages 會讀入到記憶體,並且 partition 完成後也會寫入分類好的資料,也是有一樣的 page 數,所以資料庫引擎會有 m 次的讀和 m 次的寫.相同地,對 S 表格而言,也會有 n 次的讀和 n 次的寫,因此在 partition phase 中一共用 2m + 2n 的 page 讀寫.
在 probe phase 中,每個 bucket 都會被讀入到記憶體一次,所以對 R, S 表格來說,一共會有 m + n 次.如果我們不計算寫入 output data 的成本花費,則整個 Grace Hash Join 的動作將用了 3m + 3n 次的 page 讀寫.這個比起上一篇文章裡將的方法大約是 m * n 次要來的好,當 m 和 n 夠大時.
你可以看到依記憶體大小的不同以及資料量大小的不同,採用不同的 join 方式會得到不同的效果.一個好的資料庫引擎便會依照這些條件來決定用何種方式來進行 table join.但不論何種方式,table join 本身就是一個高成本的動作.依此對於超大資料量的表格,不需要 join 的情況是最好的,因此有時為了一些效能成本的考量,才會適當地做一點 de-normalization 的動作讓 table join 可以少見.但這樣做也會產生其他的問題,必須搭配其他的配套措施.
Hope it helps,
#68 資料庫 Table Join 的運行方式 - 上集
假設資料庫中有兩個表格,一個是學生表格,一個老師表格,這兩個表格裡都各自有一個 id 欄位用來代表學生編號與老師編號.對這兩個表格來說,這個 id 非常適合做為 primary key.學生表格裡有一個欄位是老師 id,這用來代表某學生的班導師是某位老師.這是一個一對多的關係,所以只要在學生表格上有一個老師 id 的欄位便能說明這個關係.用一個簡單的 SQL 語法可以用來表示這樣的關係
From S join R
On S.TeacherId = R.TeacherId ( S = Student, R = Teacher)
假設你是資料庫引擎的程式設計師,需要處理以上的語法並回傳結果,你會怎麼處理呢? 所有的資料都儲存在磁碟中,但運算時你得把資料搬到記憶中才能計算,於是你可能會想到最直覺的方法就是把所有老師和學生的資料放到記憶體中,然後用兩個 for loop 將學生與老師的資料一筆一筆的比對,把比對成功的結果暫存起來,執行完畢之後就把結果回傳給使用者.這方法是假設所有的資料並沒有任何 index 建立的情況下.
以上的想法很直覺,但會面臨到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有可能把學生和老師的資料全部載入到記憶體中嗎 ? 如果學生老師人數不多,這是可能的.但如果是一家龐大電子商務公司的訂單與客戶資料呢 ? 資料量一定大於記體量容量,所以把兩個表格的全部資料載入到記憶體是不可行的.因此,當你寫兩個 for loop 做資料比對時,資料必須一批一批地從硬碟載入到記憶體.如同以前的文章提過,所有資料的儲存單位是以 page 為主,所以可以一個一個 page 依序地載入到記憶體,然後對該 page 裡的資料進行比對的動作.如下圖所示:
比如老師表格 (R) 有二個 page,學生表格 (S) 有五個 page.當第一個老師 page 被載入到記憶體,接著第一個學生 page 被載入記憶體進行資料比對,然後再換第二個學生 page 被載入,一直到第五個學生 page,然後再換成第二個老師 page 被載入到記憶體,接著再依序 (反向) 將學生 page 一一載入比對資料.符合條件的資料將被放在記憶體另一個區域,如上圖的粉紅區域.整個比對完成之後,就將粉紅區域的資料回傳給使用者.如果採用這個方法,老師和學生的 page 將被載入 2+5+4 = 11 次.以速度來看,這 11 次從硬碟載入到記憶體的 page 讀取時間應該主宰了這個動作大部份的時間.
如果將以上的點子做一個小改進,也就是將其中一個表格絕大部份的內容載入到記憶體,而另一個表格一次只載入一個 page 到記憶體,如下圖所示 :
假設,老師的兩個 page 一次全被載入到記憶體,而學生表格的五個 page 將依序載入到記憶體,然後進行資料比對.這樣的 page 載入將發生 2 + 5 = 7 次.理論上應該比前一個方式來的好.這也是典型的用空間換時間的方法.
From S join R
On S.TeacherId = R.TeacherId ( S = Student, R = Teacher)
Where S.Age = 20
上述語法是另外一種情況.如果表格資料的數量很大並且在適當的欄位上 (S.Age) 皆建立 index 的話,那麼就不用將所有的 page 都載入到記憶體中來進行資料比對.只要透過 Index tree 的尋找機制,將符合條件的資料所在的 page 載入到記憶體進行比對.所以,在 table join 時,若能適當地加上條件 (where) 並且該條件有 index,這將對 table join 的處理速度有莫大的幫助.
其實,以上所說的方法用在表格資料不大的情況下都算能應付的過去,但如果表格資料太大時,以上的方法並不具有效率,為什麼呢 ? 顯而易見,你看到了兩個 for loop 的想法是整個運算方式的主體.有這兩個 for loop 在,速度當然是快不起來.因此,下一篇資料庫的文章將介紹更快的方式.
#67 IT人生 - 有關你的銀行戶頭
最近工作上和生活上寫太多 code 了,用了許多腦筋,於是今晚決定來休息一下 ,來寫篇與 IT人生有關的事情.今天的主題將和錢有關係.
由於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校,當我在博班三年級決定離開學校去工作時,我已經三十五歲了.當時的我,口袋沒什麼錢,只是一個剛離開學校的窮人.以前二十多歲時雖然也沒什麼存款,但錢這件事並沒有真正對自己產生很大的衝擊.這樣的情況在我三十五歲離開學校後沒多久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我當時看到了一個調查.這份調查是台灣一份財經雜誌,針對台灣三十五歲以上的人所做的調查.這份調查的內容主要是詢問被調查者在三十五歲時是否擁有超過一百萬以上的資產.根據這份調查結果,75% 左右的調查者在三十五歲時並沒有一百萬元的資產.當時才發現自己也是在 75% 的這一群人中,仔細想想,一百萬並不是很多的錢,許多人都當成是人生的第一桶金,而自己連第一桶金也沒有,這似乎是件不太妙的事情.在那之後便讓我開始重視有關錢的事情.首先要做的功課就是除了一般的工作薪資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增加收入,好為自己的未來與退休生活做準備.接著找了許多資料和評估自己的情況後,我選擇的方式是 "投資".
投資並不是買樂透,所以不會一夜致富,而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慢慢累積才能得到一定的成果,換個簡單的方式來講,在世界上有許多很有希望在未來數年內能快速成長或是獲利穩定的公司,而這些公司中一定可以找到願意將獲利與股東分享的公司,因此只要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享受其股價上升或股息分派的好處.換句話說就是用你的錢去買這些好公司的股份來讓他們幫你賺錢,是一種用錢賺錢的想法.簡單地說這兩三句結論,卻是我用兩三年的時間才決定要採用的投資方式.金融市場裡有許多投資工具,這對我們做軟體的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因此自己也必須花時間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以我自己的情況而言,我選擇的方式是投資某個區域或某個產業的 ETF,比如像台灣的 0050, 0056 等.這類型的 ETF 依照他們的目標將大部份的資金投資在許多的目標公司,因此,這些 ETF 的漲跌和股息將是這些目標公司的總和表現.只要透過長期投入並且將得到的股息再投入產生複利效果,我相信整體的年化投資報酬率一定可以大於 5%.別小看這 5%,想想看,假設你二十年後累積到了二千萬的投資金額,二千萬的 5% 將是一百萬,換句話說,你什麼事都不用做,一年就有一百萬的收入.二十年後在台灣也許一百萬不算很多,但至少可以讓自己過個很安穩的基本生活,而不用擔心中晚年失業或轉業等問題.
接下來,談談另一個與錢有關的事情,稅.在大部份的國家裡,只要有工作收入就得繳稅,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不同的收入所繳的稅率也不同.比如薪資收入和股利收入所採用的稅制就不一樣.少繳點稅也是一種能存下更多錢的方法,但如果你的收入只來自工作薪資,這可能有矛盾.所以,當你在累積資產時,一開始無法降低你的稅,一旦你的投資資產漸漸上升時,股利或是資本利得也將增加,此時你可以有計畫地讓你的薪資 "降低" 以使得稅可以少繳一點.降低的方式有好幾種,比如像結婚,有了老婆和小孩能增大免稅額,比如像買房子或是房租支出,保險支出等來增大免稅額.但這幾年台灣政府對投資的稅制已有點改變,比如證所稅到頭來還是白忙一場,而股利和利息所得還得多扣上一筆健保補充費.這使得台灣股市變成是一個資本利得不用繳稅,但股利所得者卻要繳稅 (所得稅與健保補充費),似乎有點鼓勵大家儘量炒股而主.這情況與美國的稅制剛好相反.目前來看,美國聯邦政府所採取的方式是持有一年內的股票交易所產生的資本利得和股利是計算個人所得後來計算稅務,而一年以上的資本利得和股利是另外一種算法,這算法會比較優惠,而股利也分兩種,一種是 qualified 股利,也就是股票持有數個月之後所產生的股利,這類型的股利對一般人來說幾乎是免費,因為一般人不太會有一年七八萬美元的股利收入,如果有超過,其算法也是比同級距的所得稅率要低,另一種是 non-qualified 股利,也就是股票在持有數個月之內所產生的股利,這類型的股利將併入一般薪資所得來計算.所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制度似乎對領取股利的人較為有利.不論你在那一個國家,使用那一種投資方式,都需要了解稅制,因為賺到的錢減掉繳出去的錢,剩下來才是真正留在自己口袋的錢.
這一篇文章講的不深入,不深入的原因是每一項內容都是許多的細節所組成,而且不同的人所得到的結果都會不同.自己得依自己情況來計算.寫這一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平常除了努力學習新知識,努力學習新技術以外,也別忘了為自己的財富加點新知,別只當個努力工作賺錢而不知怎麼運用錢的工程師.
#66 Coding面試 LeetCode #24 Swap Nodes in Pairs
題目與一般的 List 題目類似,主要都是在考 next pointer 的位置安排.這一題比較特別的是兩兩成雙來交換位置,交換的邏輯並不會太難,用心推演一下就能推導出來,只有處理第一個 node 時需要做點額外處理即可.題目中有特別規定答案只能使用 constant space,也就是指你使用記憶體的量不能和輸入的 List 大小有關係.除此之外,題目也要求不能更改 node 裡的值來做交換位置的方法,所以你該做的就像一般 List 的考題來換 next pointer.參考的程式碼如下:
#65 資料庫引擎的交易資料鎖定 (Lock) 策略
Lock
首先定義上一段文字中所說的 "共同讀取和寫入同一個物件",物件是指交易內容中所感興趣的資料.可能是一筆資料,例如某一個學生的基本資料,可能是符合某條件的資料,例如去年十月份的所有訂單.以邏輯處理而言,通常來說這資料可能只存在於同一個表格,但也有可能存在於多個表格.以實體上而言,資料有可能在同一個 page,但更有可能分散在不同的 page.以邏輯上而言,資料庫引擎可以對一筆資料進行鎖定,也可以對一整個資料表格進行鎖定,或是鎖定某些特定條件的資料.以實體上而言,通常是以鎖定 page 為單位,資料庫引擎比較方便進行鎖定.資料鎖定策略定義兩種鎖,第一種鎖是共享鎖 (Shared lock),也就是當交易對某資料進行讀取動作時,則必需先取得共享鎖,共享的意思也就是其他的交易對同樣資料進行讀取時,也會取得共享鎖,代表這資料只供讀取.所以取得共享鎖的交易可以馬上對資料進行讀取.第二種鎖是互斥鎖 (Exclusive lock),這是當交易對某資料進行寫入動作所需要取得的鎖,其顧名思義,互斥鎖在同一時間只能被一個交易取得使用,如果其他交易也要取得同份資料的互斥鎖,則必須等待.一般而言,我們將共享鎖簡稱為 S lock,互斥鎖稱為 X lock.透過這兩種 lock 便能解決上一篇文章裡所提出的問題.接下來,舉些例子來說明這兩種 lock 如何確保資料鎖定策略能成功.
首先來看下圖的範例,有兩個交易,他們對同一個資料 (A) 先進行讀取動作 (R) 再進行寫入動作 (W)
由於他們將對資料 A 進行寫入,因此他們都需要取得 X lock.假設是 T1 交易先啟動,因此當 T1 啟得 X lock 之後,T2 就得等待.當 T1 完成後 (Commit完成後),對資料 A 的 X lock 就會被釋出,因此 T2 才能得取資料 A 的 X lock,接著 T2 才能執行.因此,真正的執行情況將變成下圖.
如果執行的情況變成 T2 先啟動,則 T1 就必須等到 T2 執行完成後才能取得 X lock 接著執行.因此,不論是那一個交易先執行,另一個交易都必須等待.這是一個很單純的例子.接下來來看一個對多個資料進行讀和寫的例子.
以上是兩個交易 (T3,T4) 對資料 A,B,C 進行動作, 其中 T3 讀取資料 A,讀取和寫入資料 C,而 T4 讀取資料 A,讀取和寫入資料 B.由於 T3, T4都對資料 A進行讀取,所以他們都會取得 S lock,因此可以同時讀取資料A.之後他們分別對不同的資料 (B ,C) 進行寫入動作,因此取得 X lock時是針對不同的資料,所以不用等待對方就能馬上進行寫入動作.
以上所說的方法是採用漸進式的方式來進行資料鎖定,也就是當交易讀取或寫入某資料時,才需要對該資料取得 S lock 或 X lock,而且 S lock 和 X lock 將決定交易是否馬上繼續執行或是需要等待.因此,這樣的方式對資料庫引擎來說是漸漸增加 lock 的數量,然後在交易 commit 或 abort 時,一次釋放該交易所擁有的 lock,就有如下圖一樣:
DeadLock
以上的策略會讓死結 (deadlock) 有機會產生,主要的原因在於 X lock,舉例如下圖:當 T1 嘗試著取得資料B 的 X lock,結果資料 B 的 X lock 在被 T2 使用中,因此得等到 T2 完成才行,結果 T2 後面有個動作要對資料A 進行寫入,欲取得資料A 的 X lock 時,此時它正被 T1 所使用,需得到 T1 完成才行.因此就進入了一個你等我,我等你的狀態,也是電腦科學領域中常見的 deadlock 問題.資料庫引擎需要有能力來偵測死結的情況,並且要有能力處理死結.以理論上來說,偵測不是難事,資料庫引擎得維護一個 waits-for graph 來對整體系統裡那些交易在等待那些交易完成,透過 waits-for graph 可讓資料庫引擎偵測死結.這對資料庫引擎來說是一項不得不花費的成本,因為要偵測死結的存在,才能對死結的現象進行解決.解決死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造成死結的交易終止,好讓其他交易可以順利取得 lock,然後再將被終止的交易重新啟動.無論如何,資料庫引擎在這能做的只是事後的預防與問題的排除,若想要盡量避免死結,還需要程式開發人員的配合.交易是程式開發人員所撰寫,因此在寫交易時要儘量避免死結的發生便很重要.有幾個簡單的準則可供參考:
- 若非必要,不要為你的 stored procedure 設定成以交易的方式進行.
- 交易應盡量短.如果交易過長,這表示交易將進行更多的讀取或寫入的動作,無形中也增加了死結的機會.因此,最好把交易分割到最小不可分割的單位.過於複雜的商業邏輯由外面的程式邏輯層執行,資料庫只要做基本的資料操作動作.
- 盡量讓交易對資料有相同順序的讀取或寫入.如前面的例子,死結的發生往往在於你等我,我等你的情況.因此,若把資料讀寫的順序盡可能排成一樣,這樣就能大大減少你等我我等你的機會.